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并形成了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系統完備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實地考察、專題座談會、復信賀信和作出重要指示等形式,突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武夷山市朱熹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到安陽殷墟遺址、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習近平總書記探訪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從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始終是總書記關注的重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文史哲》編輯部、中國美術館老專家老藝術家等人的回信,以及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革命文物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等作出的重要指示,為積極構建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引領和科學指導。
2023年10月16日 體驗中華文化魅力 10月16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媒體記者體驗在明信片上畫臉譜。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理論邏輯
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馬克思主義始終認為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再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動文化建設必須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的歷史階段,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指導文化傳承發展。始終堅持聯系發展的觀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對歷史文化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堅持重點論,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之所以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
堅持以“兩個結合”筑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和根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做好“兩個結合”,需要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既要充分把握“兩個結合”的歷史方位,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機統一起來。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思想不動搖,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還要著眼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致力于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守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心鑄魂,持續引領著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才能避免文化在市場大潮中迷失方向,才能在意識形態之爭中更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二、中華文脈生生不息的歷史邏輯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綿延數千載且沒有中斷的文化,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強大而持久的生命活力。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民族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和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既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偉大創造,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基因血脈,從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到藏族、羌族的碉樓,傣族、景頗族的竹樓,再到井岡山革命舊址、延安革命舊址,一一鐫刻著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從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到“一帶一路”倡議,從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之瑰寶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了中華兒女的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未中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凝聚著豐富的思想智慧,涵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文化資源,著力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分析和高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高度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凝聚力、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包容并蓄、和平共鑒,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地位的充分肯定,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元素的科學總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經驗智慧的深刻把握。
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積極探索出一條“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道路。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革命實踐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品格為共產黨人克服艱難險阻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等文化方針的貫徹落實,充分展現了黨領導人民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實踐路徑。改革開放以來,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從精神命脈、文化基因、突出優勢等多個視角闡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深刻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并提出全面具體的文化傳承路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邁上新的臺階。
9月14日,演職人員在北京文化論壇文藝晚會上表演。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邏輯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路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秉持開放包容,要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增強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黨始終高度重視并加強對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為此,文化自信的力量來源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強調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文化建設作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著力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竭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領人民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取得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性、根本性變革和成就,使文化成為重要力量來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直面各種危機、化解各種矛盾,保持戰略定力,是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根本力量,是文化自信的最強底氣。歷史和實踐深刻證明,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準確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重塑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才能激發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思想與道德修養方法。生死觀、義利觀、榮辱觀等處世之道,躬身自省、見賢思齊、實踐篤行等德行之法,自古以來就為人民提供著豐潤的精神滋養,滿足著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時,也為人民形成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提供著有益的理論啟發,不斷激勵人們在追求崇高精神境界與道德境界中實現幸福人生。始終堅持將人民性貫穿于文化創新的全過程各領域,要求不斷順應社會實踐新變化、響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推陳出新,以文化創新服務人民,讓創新成果惠及人民,強調文藝工作者要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努力為人民創造更多文藝精品力作。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