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衡書院院長
這期“跟著習主席學國學”,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這句古語。
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不會變。”我們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古話強調的是“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也就是從歷史推向未來。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出自《列子·說符》。列子是戰國早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也叫列御寇?!读凶?bull;說符》強調以人道符合天道,我們要想理解“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就要回到原文中,就會有更深刻的啟悟了?!读凶?bull;說符》講:“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是指如果你尊重別人、說話好聽,那么你說出來的話也是美的,對方的回復也會是美的,如果你惡言傷人也會引來別人的謾罵,身高高的人的影子也就更長,身高矮的人的影子也就更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是指一個人的“名”就是他的“響”,也就是自己的言行怎么樣,大家也就怎么樣做出回應,就像身體是影子的來源一樣。所以,如果你擁有一個好名聲,那么大家也會更好地與你互動,如果你有挺拔的身體,那么影子也就顯得好看。“慎爾言,將有和之”,是指一定要謹慎說話,因為有人會回應你。“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指一定要謹慎做事,因為有人會效仿你。“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是指圣人能夠通過從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東西來了解這一個人,能通過看一個人過去的表現來了解這一個人,這也就是所謂的“先知”了。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目的是強調“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也就是我們要能夠在發展與生活中做到“先知”?!读凶?bull;說符》中的這句話也是從《易經》中來的?!兑捉洝房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總源頭之一。提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實際上是列子作為道家哲學的代表,將《易經》實踐于生活的結果。一般來說,儒家哲學與道家哲學對《易經》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儒家更關注“人事”,道家更關注“天道”。道家把他們所理解《易經》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得出了很多理論,如老子在政治上講的“老死不相往來”、“虛其心,實其腹”。“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與《易經》的“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有相通之處,我們回過頭來看所有發生的事,都可以理出一個“數往者順”,而所有即將發生的事又與過去有關系,也就是“知來者逆”。也就是說,我們的未來蘊含著過去,因為未來不會無緣由地生長,所以就有了“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的規律。
我認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這句古話對當今的啟示有三:一是從已發見未發,從過往看來者,是一種互根的思維判斷,有助于提高判斷力。也就是說,在觀察周圍事物時,我們要養成互相為根的思維能力,即所顯現的外在表象往往是內在的一面鏡子。二是在事物的對立統一中形成認知的思維優勢,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萬事萬物既有所對立,也有所統一,而認清事物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統一是我們形成認知的思維優勢的關鍵。在對立統一的基礎上,對萬事萬物產生整體性的把握和判斷,代表我們有了更大的智慧,尤其是應用到在百年未有之變局的背景下認識世界與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上。三是強調過去、現在、未來通而為一,不可分割,而國家的發展更是如此。我國自古而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的文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被中斷的文明,和平的時間總體上大于戰亂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做到保護我們的文明,又做到同別人和諧發展。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