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本期話題將圍繞“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梳理相關專家學者的文章、觀點進行解讀。
農業強國建設
努力在農業強國建設中擔當作為走在前列/許勤【鏈接】
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2. 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更大貢獻。3. 匯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資源力量。
關鍵詞:農業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建設農業強國,承載民族復興的夢想,構筑國家富強的根基,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向著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黃承偉【鏈接】
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 牢牢守住“兩條底線”。2. 統籌推進“三個鄉村”。3. 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4.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關鍵詞:深化農村改革
改革創新是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應從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出發,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聚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效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承包地管理與改革,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投資管理機制,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創造良好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以補短板為基礎激發內生動力,創新新型集體經濟形式,強化政策幫扶力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目標和驅動機制/魏后凱【鏈接】
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 多視角理解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2. 明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多元目標。3. 建立內外結合的長效驅動機制。
關鍵詞: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并非農業現代化的簡單延伸,也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農業強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是分別從現代化、全面振興和強國建設角度提出的綜合概念,可以看成是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一體三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
都市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吳志強 郭軻 劉雯【鏈接】
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北京現代農業進入高質高效發展新階段。2. 奮力拓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新空間。3.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徑。
關鍵詞:特色品牌
立足于北京特殊歷史文化、農業文化,打造系列“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的農產品和農業特色品牌。推進符合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示范建設。建立健全以生態、優質、安全為核心的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引導政策,提高北京市名特優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推動農業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打造成為重點全產業鏈,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標志性產業鏈。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計劃,唱響京西稻、金把黃鴨梨、燕山板栗、通州大櫻桃等京味兒糧果蔬品牌,豐富地標品牌內涵,講好北京故事。開發區域特色休閑旅游產品,發展高端休閑農業。分級打造休閑農業精品線路,推動向特色化、專業化、規范化轉型,塑造“京味兒田園”休閑品牌。
糧食安全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杜志雄 【鏈接】
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 端牢中國飯碗意義重大。2. 不斷提升糧食生產供給能力。3. 優化產后服務,做好節糧減損工作。
關鍵詞:糧食產后服務
糧食產后服務承擔著促進糧食提檔升級、推進節糧減損、提高種糧農民收益的重要功能,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撐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產后各環節和供應鏈全程對確保糧食供得穩至關重要,優化糧食產后服務有助于緩解糧食生產壓力,擴大保障糧食安全騰挪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做好“三農”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踔厲奮發、埋頭苦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內容來源:《紅旗文稿》2023/2、經濟日報、《前線》雜志、人民日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